生产“中华”烟的问题是原料,刚开始生产时,用的原料全是进口烟叶,后用国产烟叶替代,质量不够上乘。1954年,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烟厂,就“中华”烟质量问题开展调研。在研究试制国产烟叶替代中,使用了许昌、山东、福建、贵州等烟叶(从一、二级烟叶中选拔)。在计划经济的年代,中央规定,上述地区的一、二级烟叶全部调拨到上海,以确保“中华”烟的生产量。同时规定,“中华” 烟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,调整配方结构须得到批准。
由于“中华”烟原料数量较少,至八十年代每年产量一般在几千箱,不超过一万箱(根据原料数量而定)。大跃进年代,原料更是匮乏,国产陈烟叶供不应求,于是采用了人工发酵烟叶工艺技术,同时,开始人工挑叶(解把挑叶)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烟叶由中央统一调拨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原料供应发生困难,“中华” 烟每年生产一些,但数量甚少。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开始少量使用一些进口烟叶(美国、泰国、津巴布韦等),但须每年向中央申请外汇额度。
“熊猫”作为烟用商标,早是使用在烟斗丝的包装上。过去,上海卷烟二厂(后改名为“上海卷烟厂”)除生产卷烟外,也曾生产过烟斗丝。其中有一种用圆形扁铁盒装的烟斗丝,名字叫“熊猫牌”,在装这种烟斗丝的铁盒上就印有一对憨态可掬的熊猫。
1956年,中国共产党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,食品工业部交给上海烟草公司一项重要任务----赶制一批特殊卷烟,向“八大”献礼。经过仔细研究,上海烟草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将此项任务交给当时的上海卷烟二厂。
品牌规格
84mm硬盒熊猫(典藏版)两包装礼盒(1997-2004)15mg 20支装×2,打火机、水晶座
84mm硬盒熊猫(典藏版)五包装礼盒(2005年起)
15mg 20支装×5,打火机、水晶座
84mm硬盒熊猫(时代版)(2004年起)
15mg 20支装×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