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,应该好好普及,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!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,此时的他生命垂危,几乎不能说话。然后,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,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,在随后的时间里,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。在漫长的等待中,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,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,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。由于痛惜没能在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,说上几句告别的话,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...
这还算不上残忍。在后的日子里,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“待遇”:一是过度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。另一个极端是不足,也就是说,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。
那么,生命在后的几周、几天、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,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?在想什么?需要什么?我们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?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、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?
临终关爱不同于安乐死,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。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、家庭护理、缓解症状、控制疼痛、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。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、护士、社会工作者、家属、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。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、一样,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。